欢迎来到 信用中国(贵州贵阳)
[双公示]帐户注册 [双公示]系统登陆 意见建议 网站声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诚信文化 > 诚信人物 ? 故事

文章搜索

大家关注

楠木灯:“娃娃书记”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8/03/09|来源:信用中国|专栏:诚信人物 ? 故事

分享到

一辆破旧摩托车,一根旧教鞭,一位六旬的藏族老人,常年奔驰在艰苦的高原地区,甘当孩子的陪读员。“为了学生,退休后伴读四年”。2006年作为阿坝县麦昆乡党委书记的楠木灯即将退休时对全体乡亲的承诺。时间一天天过去,麦昆乡中心校的校园里至今还活跃着他的身影,老百姓尊敬地喊着他:“娃娃书记!”

2001年,楠木灯上任麦昆乡党委书记,当时他来到离县城不足6公里的中心校调研,欢迎他的只有27个学生和10多位老师。看到这一切,他心痛了。

作为名土生土长的阿坝人,面对家乡的贫穷落后,地方教育事业的不发达,楠木灯倍感心情沉重,万分着急,深感自己肩上担子是多么的沉重。2001年底上任麦昆乡党委书记伊始,他便召开党委会,专门研究部署动员学龄儿童入学工作。会上,制定并通过了乡干部包村工作方案,明确了目标,落实了责任,自己主动包下了全乡条件最艰苦、村民居住最分散、学龄儿童入学率最低的草原村。

草原村有95户人家,均是四处游牧的牧民,长期漂泊在外,很少在家闲留。在实施入学动员工作期间,许多村民不愿送学生入学,这为他的入学动员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无数次顶着高原毒辣的烈日、刺骨的寒风、无情的冰雪,翻山越岭,一天行几十里山路到牧民流动的家中去,楠木灯执着地游说家长、动员学生,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学生入学为止。几年下来,他几乎踏遍了草原村的每个角落,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全村的学龄儿童陆续走进了学校。而在这以前,草原村没有一个像样的小学毕业生。

在动员学生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和农牧民的不理解,这对楠木灯来说是常有的事。曾经有一户人家,楠木灯在动员其子女入学时遭到男主人的无理反对,并出语粗秽,甚至无理地将手指戳在他脸上,恶狠狠地威胁说:“你以后小心点,我一辈子都会记住你。”楠木灯听后,没有退缩,往返三次“强行”把那家的孩子带到了学校。

每逢采挖虫草贝母的季节,学生季节性流失更是令人头痛。自他上任以来,他坚决不允许家长到学校来请假,对那些不听劝告私自带学生上山挖药的家庭,严格按相关法律规定处以处罚,通过多次强制性措施,使全乡学生季节性流失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一次,一个残疾学生的家长来学校请假,楠木灯苦口婆心地劝告家长让残疾儿子读书,读书才是他的出路,读书才是他的未来,情到深处,禁不住流泪。家长深受感动:“真没有遇到过比我们自己还爱我孩子的人,我得听老书记的,把孩子留在了学校。”

在楠木灯的儿子尔戈记忆中,一心扑在学校的父亲很少回家。为解决住宿制学生离家路途遥远问题,学校实行12天工作制,每月只休息四天。每逢学期开学,楠木灯便常住学校,很少回县城与家人团聚。

在尔戈眼中,楠木灯也是个“不听话”的父亲。2008年,因为冬天夜里经常起床照顾学生,楠木灯大病了一场,儿子就劝他不要再待在学校了,可他就是不听。尔戈说,麦昆乡中心校是父亲的心血,要他放下学生不管,比什么都难。

“他对学校的孩子好过了对待自己的子女”,面对家人常有的抱怨,楠木灯总是愧疚的一笑。这么多年,只要面对学校的孩子,楠木灯就毫不犹豫地舍小家而选择了学校这个大家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永远放心不下的农村教育工作。“一开始有些家庭不愿让孩子去读书,因为孩子走了家里就少了个劳动力。”尔戈说,但随着孩子入学后成绩一天比一天好,生活上也受到很好的照顾,很多家长的意识开始转变,对爸爸和他们一家人都很尊重。”

为了感谢这个“爱娃娃”的“娃娃书记”,村里老百姓想给楠木灯一些补助,并为他献上一条哈达,没想到楠木灯竟气愤的说:“要给钱、献哈达?那我以后就什么都不管了,我说到做到。”

楠木灯与学生的故事几乎天天发生在每个孩子身上,很多毕业到外面求学的学生,离开了家乡却从来不会忘记逢年过节给楠木灯打个问候电话,说说在外生活、学习的情况,这个时候,楠木灯的脸上总是露出灿烂的笑容。

“娃娃书记”楠木灯与学生的故事大概说个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然而让我们感动的是老人为了一句对百姓的承诺,坚持了2000多个日日夜夜,他说要“坚持伴读到70岁”,他说“党和人民给了我们干部生活的一切,为党和人民踏踏实实的工作,要知恩图报。”因为感恩,楠木灯选择了承诺,选择了坚守。他的坚守和奉献,换来了藏区数百学生和家庭命运的转变,换来了高原上国旗和党旗的迎风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