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建设领域信用评价指标是对参评企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履行相关合同能力及意愿的综合评价。信用企业评价规范包括企业的履约意愿、能力、表现,其核心是评价参评企业是否具备履行相关合同所需的人力资源、技术和装备、财务和资金、经营和施工管理以及工程业绩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要考察参评企业的优良信用记录和不良信用记录。
评价指标是在借鉴国际信用等级评价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信用环境和电力建设行业特点而制定的行业信用评价规范,该规范目的是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水平,推动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进程。
一、信用评价指标设置的基本特点
(一)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信用评价指标的设置,坚持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既考虑定量指标,又结合行业和企业实际考虑定性指标,保证评价结果充分反映参评企业的信用状况。
由于影响电力建设领域企业信用状况的因素很多,其中难以量化的因素需借助信用专家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来判断。
(二)评价规范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评价规范的一致性是指对同一类型的企业应采用相同的评价规范,评价规范的可比性是指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评价结果可以互相比较。评价规范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是保证企业信用评价结果客观、公正性的基本前提,因此信用评价规范的制订是建立在对不同类型企业调研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
(三)评价规范和计分模型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信用企业评价规范及计分模型的设计不仅采取科学先进的评级技术,还充分考虑其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除考虑了企业提供信用等级评价基础资料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之外,评价规范和计分模型的设计同时也保证信用专家和企业容易理解与操作。
二、评价指标解释
评价指标分为三级指标,一级信用指标包括基本情况、财务能力、管理能力和信用记录四个方面,每个一级指标又分解为二级和三级信用指标,每级指标由支持指标构成,同时确定计分标准,最终形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企业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主要针对企业的资质认证、企业规模、主要业绩指标进行评价。
企业基本情况包含的二级信用指标有:
1.资质认证
企业的资质认证是企业符合相关行业规定的、证明自身能力的相关文件、证件。参评企业的资质水平反映了企业所具备的能力。
2.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主要从企业的“在册员工人数”、“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动力设备总量”等指标考核。
“在册员工人数”作为企业的划型指标,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也与世界主要国家的通行做法一致,具有国际可比性。
“营业收入”是客观反映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也是我国现行统计指标中数据比较完整的指标,容易操作。
“资产总额”是从资源占用和生产指标的层面上反映企业规模。
“动力设备总量”是指企业自有施工设备总量。
3.主要业绩
业绩是企业一定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等方面的集中体现。
(二)财务能力
企业财务能力是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价值体现,是企业偿债、盈利、资本运营和发展能力的综合反映。
财务能力包含的二级信用指标有:
1.偿债能力指标
企业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能力,是企业经济实力和财务安全性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企业是否稳健经营、信用风险大小的重要尺度。考核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和速动比率等。
2.盈利能力指标
较强的盈利能力及其稳定性是企业获得足够现金以偿还到期债务的关键因素。充足而稳定的收益能够反映企业良好的管理素质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也便于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再融资,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灵活性。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等。
3.资本运营能力指标
企业资本运营能力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公司资产的使用能力。资产使用状况好的企业,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良好,反之则往往不佳。主要指标包括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
4.发展能力指标
企业发展能力是指从财务角度判断企业在中长期发展的能力。考评企业发展能力最直接的方法是考评企业业务增长状况和发展潜力,以及企业资本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动水平。
(三)管理能力
企业管理是企业运营过程中最重要的活动,涉及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组织结构中的各个环节。企业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也是考评企业信用状况的重要指标。
管理能力包含的二级信用指标有:
1.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重点从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考核。
2.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本指标主要包括建造师数量、中级职称以上比例、技师比例、人员培训和绩效考核。
3.装备管理
装备管理指企业自有设备的管理情况,主要是企业设备管理制度建立情况。
4.市场开发
企业通过统筹、利用内外资源满足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以实现自身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一种能力,即企业市场开发是企业有效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能力。
5.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分析企业的技术创新、科技进步能力和拥有相应的技术装备、检测设备的实力。可以从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工艺创新等方面考察企业的技术提升能力。
6.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指企业在中长期发展战略上的规划程度。对于优秀的企业,其长期发展规划的规范性和合理性要远远高于其他企业。
7.基础管理
基础管理包括企业治理结构、企业规章制度、信息化管理等方面。
企业组织治理结构指标是通过分析企业在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权责分配、管理分工、工作流程和薪酬合理性等方面的规范程度,反映企业健全度和长期发展能力。
企业规章制度是公司经营管理规范性的具体体现。通过分析企业规章制度的健全程度,判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信息化管理是指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状况和重视程度,包括企业的财务电算化建设、办公系统自动化、客户管理平台建设、工程软件应用、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和企业门户网站建设等。
风控管理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
8.质量、安全、环境管理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来使其实现的全部活动。
安全管理是为实现安全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主要运用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和手段,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从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上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
环境管理是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
9.项目管理能力
项目管理主要包括采购管理、合同管理、技术管理、供应商管理及评价、分包商管理及评价级客户管理。是企业把各种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能力。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
10.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简单而言,就是企业在日常运行中所表现出的各方各面。
11.信用管理
信用管理能力是反映企业在债权管理和债务管理的能力。设立信用管理部门和培训信用管理人员是企业必须具备的基础管理能力,是信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四)信用记录
信用记录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中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恪守信用、履行约定的具体体现。
企业信用记录指标包括征信情况、社会责任、优良记录和不良记录等信用记录。具体信息涉及参评企业的企业信用报告、获奖状况、社会责任、公益事业、纳税记录、员工权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