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团成员在贵阳市公安局大数据展示厅参观。 |
当大数据与公安系统相遇,会擦出什么火花?“人脸识别”这项黑科技,究竟有什么用?4月27日下午,采访团来到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和贵阳市公安局,深入了解“数据铁笼”系统和人脸识别技术。
下午1点半,采访团的第一站来到了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
在部分人的印象中,交管部门是权力相对集中的部门:车驾管业务、交通违法处理、摇号上牌、交通违法行为申诉……如何让权力得到规范管控,是一道很长时间都没法破解的难题。
2015年2月1日,贵阳市启动“数据铁笼”行动计划,率先选择在信息化建设基础较为成熟的贵阳市公安交管局和贵阳市住建局进行试点,题中之意就是要用“笼子”关住权力。
交警上班自拍打考勤、写工作日志和每天的执法情况,除了被执法记录仪通过音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外,还将通过效益分析模块将执法数据形成执法热点图、违法行为热点图。
通过数据铁笼大数据平台和移动端互联互通,实现权力运行风险实时预警、实时推送,使得权力运行可视化、权力监督具体化,切实管住了“权”。
“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数据铁笼’的实施,就是一次自我革命。”交管局一位民警说。
第二站,采访团来到贵阳市公安局。
数据显示,2017年,贵阳市成为全国第一家“两抢”“命案”和“八类案件”破案率均达到90%以上的省会城市。“两抢”发案降至日均1.12起以下,去年命案发案降至50起,均为历史最低值。贵阳市民安全感日益增加,达到历史新高98.43%。
安全感的增加,与办案技术的提高不无关系。在追捕在逃人员方面,传统侦查民警会从发型、脸型、胡子、装束等去识别,如果时间太长,则很难认出。但大数据人脸识别技术可以通过面部轮廓去判断,可实现精确识别。
截至今年3月,贵阳市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共抓捕犯罪嫌疑人872名,抓获公安部通缉的全国在逃人员66名。
在座谈交流环节,内蒙古晨报总编辑马凯提出,人脸识别技术的准确率有多大?遇到双胞胎或者经过微整形的嫌疑人,在辨别时出错率大不大?
贵阳市公安局信息通信处副处长李斌回答,靠人眼很难分清双胞胎,很难认出经过整容的嫌疑人,但人脸识别技术就可以。前段时间,贵阳市公安局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抓住了一个犯案已经超过20年的在逃人员。“当这个人出现在我们面前时,谁都不敢相信这就是我们要追捕的人,毕竟这么多年,变化太大了。”李斌说,目前,人脸识别抓捕嫌疑人准确率已达到了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