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警运用人像识别大数据系统比对犯罪嫌疑人照片。 图由贵阳市公安局提供 |
|
马凯 |
文/本报记者庞智 图/本报记者杨兴波
隐姓埋名18年的在逃人员,刚进入贵阳,即被抓捕;小孩走失,家长报警半小时后,警方就找到了孩子;6年前,贵阳抢劫抢夺案件一天发生28起,现在,一天仅平均1.2起……
这一切,都与一项大数据技术相关——人像识别。
最新数据显示,从2017年9月到2018年3月,贵阳市利用人像识别技术共抓捕犯罪嫌疑人872名,抓获公安部通缉的全国在逃人员66名。
建设贵阳市人像大数据系统,形成全域覆盖、开放兼容、安全共享的一体化格局,这已成为2018年贵阳市为民拟办的“十件实事”之一。
逃得过人眼逃不过大数据之眼
2月27日上午9时50分,贵阳市人像大数据系统发出预警:全国在逃人员徐某已进入该领域。1分钟后,徐某被抓获。
“抓到徐某后,我们比对了网上通缉的照片和逃犯本人,说实话,如果只凭肉眼是无法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办案民警说。毕竟,徐某已经逃了18年,容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可是,人眼做不到的事,人像大数据系统就可以。这个系统能从人的面部轮廓去识别,即使脸上皱纹再多、胡子再多,也不会影响判断。
“全国在逃人员一般都会隐姓埋名,部分人已将身份‘洗白’,并且反侦查意识强。”贵阳市公安局信息通信处副处长李斌说,系统不仅可以对移动中的人脸进行快速动态检测和定位,还可以从走路姿势等方面的数据去判断,“所以,即便在逃人员整了容,也难以逃脱这个系统”。
那么这个人像大数据系统,识别目标对象的准确率有多大?“95%!”李斌说。
“人像识别系统,最基础的是要解决库的问题。”李斌说,贵阳市公安局花了1年多时间,建了一个总量达到2亿的人脸基础库,这个规模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在这个人脸库的基础上,还分门别类,建了重点人员库,“例如在逃人员库、吸毒人员库、有前科人员库等等”。
可是,这么庞大的数据信息从哪儿来呢? 李斌介绍,除了公安系统原有的信息库,贵州省户籍的人员在办理二代身份证时,会有照片入库,“同一个人,一代身份证和二代身份证的照片都在库里,有些甚至有三四张。”基础库里的照片数量,早已超过了贵州省总人口数,“下一步,如果公安部把全国人口库灾备中心迁往贵阳,那么这个基础库的总量还会增大”。
据李斌介绍,按照公安部对人像识别的技术要求和战略计划,火车站、地铁站、汽车站、飞机场这些重要的交通枢纽点,是对重点人员排查的关键点,贵阳市公安局以这些点为重点区域,进行了人像识别系统前端场景的布设。
借助人像识别系统30分钟找到走失儿童
除了抓捕嫌疑人,贵阳市人像大数据系统在寻找走失老人和失踪儿童方面,也颇有成效。
今年3月份,贵阳市北京路一家超市门口,一个4岁的小男孩失踪了。孩子的家人赶紧报警,并把手机里孩子的照片和所穿衣服的信息发给了民警。半个小时后,孩子找到了。仅仅30分钟! 这在人像大数据系统运行之前,是很难想象的事。
为什么会这么快呢?贵阳市公安局指挥中心110报警服务台主任徐燕分析了寻找孩子的整个流程:
首先,为了提高接处警效率,压缩派警时间,经过科学分析,全贵阳市已被划分为55个网格,共有超过2000名网格民警随时待命。110指挥中心系统接到孩子家人报警后,立即指派最近的网格民警到达现场。
接着,网格民警迅速将家人提供的失踪孩子的照片、衣着、年纪等信息通过手持终端反馈到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把失踪信息通过系统分发到所有网格民警的手持终端,加大各区域巡查力度。
同时,指挥中心会把照片等信息传递给视频管理部门,人像大数据系统会根据孩子的头像特征,查找其行走轨迹。
最后,孩子的行走轨迹信息被推送给了前方网格民警,在重点区域落地寻找时,终于发现了孩子的身影。
民用领域未来无需身份证
其实,人像大数据系统不仅在警用中凸显成效,还能在民用中大放异彩。
据了解,在2018贵阳市十件实事拟办项目中,其中一条就与贵阳人像大数据系统相关,即要让这个系统形成全域覆盖、开放兼容、安全共享的一体化格局。
“目前,我们正在全力推进人像大数据系统的建设,这个规模达10亿元。”李斌说,贵阳市的这次建设,在全国也是第一家。未来,这个系统将覆盖到城市的各个单位和场所,无论是贵阳市民还是第一次来贵阳的人,如果需要到某些部门办理一些手续和证明,前端的人像识别系统会精准地识别你是谁,将不再需要身份证。
如今,人们出门消费,不需要带钱包,用手机就能完成支付。将来,连手机也不用带,人像识别系统会自动认出你是谁,消费时“刷脸”即可。
“这是我们推进大数据人像识别系统建设的努力方向。”李斌说,大家很快就会真正明白,人工智能已经来到了所有人的身边。
嘉宾点评
内蒙古晨报总编辑马凯:
人像大数据系统,在贵阳公安的应用实践对推动地区良好的社会治安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案件的侦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值得各地推广。